【世界地贫日】 防控地贫,携手同行
防控地贫
携手同行
关爱生命,从了解地中海贫血开始
2025年5月8日是第32个“世界地贫日”。今年的活动主题是:“防控地贫,携手同行”。提高群众对地贫认知和关注,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,加强地贫筛查、早诊早治和健康管理工作。

世界地贫日的由来
世界地贫日是世界地中海贫血的简称,设在每年的5月8日,由国际地中海贫血联合会(简称国际地贫联盟)于1994年发起设立,旨在纪念已故的地中海贫血患者及其他血红蛋白病患者,同时提高公众对地贫的认知。
什么是地中海贫血?
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,又称海洋性贫血,因最早发现与地中海沿海国家而得名。
地贫是一种由于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基因突变或缺失,导致珠蛋白肽链合减少或缺失所引起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。
地贫是全球分布最广、累及人群最多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,主要见于地中海沿海国家和东南亚各国,我国长江以南的广西、广东、海南等省份为地贫高发区。
地中海贫血的发病机制
众所周知,人体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就是红细胞,红细胞中负责携带氧气的是血红蛋白,通过血液的流动把氧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,以供机体需要。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结合形成,珠蛋白包括2条类α珠蛋白肽链和2条类β珠蛋白肽链。编码α珠蛋白的基因定位于16号染色体,编码β珠蛋白的基因定位于11号染色体。

根据累及的珠蛋白类型,常见的地贫主要分为两种,α地贫和β地贫。两种地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其发病与性别无关,男女患病几率相同,父母将异常基因传给子女。夫妇双方仅一方有地贫基因缺陷,或者一方为α地贫,另一方为β地贫,则不会孕育中重型地贫儿。但如果夫妇均是是带有同种基因缺陷的携带者(杂合子),则后代为地贫儿的概率为25%。

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症状
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轻度贫血,偶尔头晕、容易疲劳,如静止型α地贫、标准型α地贫和轻型β地贫等。
可表现出明显的贫血症状,如面色苍白,头晕耳鸣,四肢酸软,有时可出现黄疸,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肝脾肿大。
-
重型β地贫(Cooley贫血)患者在出生后3个月—12个月开始发病,呈慢性进行性贫血,多表现为重度贫血,发育不良、黄疸、肝脾肿大等,其特殊面容为头颅变大、额部突起、两颊突出、鼻梁塌陷、眼距增宽等;

-
重型α地贫(Hb 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)大多数于妊娠30周—40周胎儿死于宫内或分娩后短期内死亡,伴有重度贫血、全身重度水肿和胸腹水。
地中海贫血的实验室检查
血常规:贫血轻重不等,红细胞大小不一,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(平均红细胞体积MCV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于正常参考值),需与缺铁性贫血相鉴别,地贫外周血可见靶形红细胞,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升高,而缺铁贫外周血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,血清铁蛋白降低。

地贫患者的初筛可通过血常规和血红蛋白电泳,针对高发地区出生的人群,若红细胞形态呈小细胞低色素改变,无论有无贫血,建议进一步进行地贫基因检测。
基因诊断是确诊地中海贫血携带者和患者最直接有效的检测方法!
地中海贫血的治疗
目前地贫患者尚无药物和成熟的基因治疗方法。
地贫基因携带者及轻型患者无需特殊治疗,中重型地贫患者需要定期输血和祛铁治疗维持生命,脾功能亢进者可行脾切除术,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可能治愈重型β地贫的方法。
如何预防地中海贫血?
地中海贫血难治可防
采用三级预防策略
目的是
降低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率
婚前孕前进行地中海贫血的筛查。

二级预防:产前预防
夫妇双方为同类型地贫基因携带者,在怀孕后尽早进行产前诊断,避免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。地贫高风险家庭可选择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,选择健康胚胎进行妊娠,避免妊娠重型地贫儿。

对新生儿及体检中发现贫血、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患儿行地贫筛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
供稿:妇产科
一审:包国宏
二审:黄家熹
三审:张柳攀
推荐文章
-
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,多见于30-50岁女性。若肌瘤生长过快或体积较大,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、贫血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影响生育功能。 病例回顾 近日,中山市神湾医院妇产科成功为一位因巨大子宫肌瘤导致月经过多,严重贫血的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。 该女性患者34岁,近期月经量过多,来院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大小约11cm,血红蛋白最低降至62g/L(正常女性≥110g/L),并出现乏力、头晕,活动后心慌等贫血症状。 图1 核磁下11厘米直径的大肌瘤 图2 腹腔镜镜下的子宫及子宫肌瘤 经团队评估,最终通过微创手术精准剔除肌瘤,术后恢复良好,贫血问题得到显著改善。 图3 术后子宫图片 医学科普 1.妇科腹腔镜手术适用范围 卵巢囊肿 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的良恶性肿瘤 子宫的良恶性肿瘤 宫外孕 不孕症等 2.腹腔镜手术的优势 1、创口小: 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创口非常小,只有几个小切口,相比传统手术的大切口,不仅美观,还减少了疼痛和感染的风险。 2、恢复快: 由于创口小,术后恢复时间大幅缩短...
-
2025年9月12日是第21个“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”,今年的主题为“关注孕期营养,孕育健康未来”。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、功能或代谢异常,是导致早期流产、死胎、先天残疾的主要原因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约90万例,这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,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。幸运的是,多数出生缺陷可以通过科学的孕期营养和预防措施来避免。关注孕期健康,就是为孩子铺设一条光明的人生起跑线。 一、认识出生缺陷 定义与类型出生缺陷包括结构性畸形(如先天性心脏病、唇腭裂)和功能性缺陷(如智力障碍、代谢性疾病)。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约90万例,其中神经管缺陷、先天性心脏病等位居前列。 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:家族史、基因突变等。 环境因素:辐射、化学毒物、病毒感染(如风疹病毒)。 营养缺乏:叶酸、铁、钙等关键营养素不足。 高龄生育:孕妇年龄>35岁,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显著增加。 二、三级预防策略:从孕前到产后 一...
-
接种流感疫苗 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 2025年最新年度流感疫苗已到货! 建议市民在流行期前 完成新一轮流感疫苗接种! “接种流感疫苗很重要,能预防流感病毒感染,降低重症及并发症风险,尤其是老人、孩子建议及时接种。”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,可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,且传染性极强,可造成大规模流行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其主要症状包括反复高热、头痛、咳嗽、疲乏无力等,严重时可引发肺炎、心肌炎等并发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老人和儿童普遍易感。 《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(2023-2024)》指出: 学校作为相对封闭的人群密集场所,容易发生流感病毒的传播,导致学龄儿童与其他人群相比流感感染率最高。学龄儿童在学校、家庭和社区的流感传播中 发挥重要的作用,流感流行可引起大量学龄儿童缺课和父母缺勤。基于学校的流感疫情暴发往往早于并加剧流感在社区的传播。我国每年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中,90%以上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,如 2019-2020 流行季各类型学校和托幼机构报告 ILI(含流感)暴发疫情占全年度暴发疫情的98.5%。 目前,我院...







